这个初一女孩让我看清了中国外语教育的深层漏洞!

最近接手了一个初一的小姑娘,她从二年级就开始学英语,到现在有五六年了,但考试成绩一直徘徊在70~100之间(满分120)。这个孩子不笨,甚至可以说非常聪明。她情绪稳定、学习积极,配合度也高,怎么看都不像是“学不好英语”的类型。她妈妈几次提到想让她补英语,但小女孩就是不愿意。直到这次,她突然点头同意,说是缘分也不为过。上了4节课后,我有了清晰的判断:问题,不在孩子本身。

四节课

  • 第1节课 | 英文交流为主,了解她的语言应用能力
  • 第2节课 | 习题+试卷分析,找出症结
  • 第3节课 | 课文精讲,观察理解+分析能力
  • 第4节课 | 时态讲解 + 单词记忆法

课程内容是我们共同制定的,表面上是我在教她,实际上更像是她在用各种方式“考察”我。 四节课下来,我发现了几个核心问题:

  • 词汇量有限,生词不会拼读
  • 完型填空抓不住逻辑
  • 遇到长句不会分析
  • 单词记忆不讲方法

她的问题,其实并非个案,我在教学中遇到许多类似的学生,这让我不得不思考——外语教育的真正问题,究竟出在哪?

⚠️自然习得+低频输入远远不够

她一周一节口语课,由外教上,用游戏和动画教学。这本质上是一种“自然习得”的语言学习方式,先听后说,听起来很合理,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生活在英语国家的孩子如果一周只接触一次英语,能学会流利表达吗?显然不可能。而孩子一旦遇到生词,就会暴露出词汇拼读规则的薄弱——他们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字母、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音节的划分、重音的位置等等,不会拆词,也不会拼词。事实上,哪怕是英语国家的孩子,也会在小学阶段专门学习phonics和词汇构成规律,更别说我们在非母语的学习环境下。拼读规则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她对词汇的吸收率和语感的建立。

再来看完型填空,这是英语考试中难度较高的题型——它不仅考查词汇量,更依赖语言逻辑的精密推理。阅读理解,则是语言综合素养的全面体现。至于单词记忆,表面琐碎,其实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学习习惯方法意识,乃至底层的认知结构

事实上,她身上汇聚了很多学生的共性问题。我遇到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 一点就通型
     遇到合适的老师,他们进步飞快,我的成就感大多是从这类学生身上获得的。不止一次听到:“你讲得比我们老师还清楚!”
  • 状态不错但知识断裂型
     
    要慢慢帮他们重建整个知识体系,一环扣一环地去补逻辑链,费劲但能救回来,大部分学生属于这种类型。
  • “纸上谈兵”型
     理解停留在“听懂”,不会迁移输出,得反复练习+盯梢,帮他们“学以致用”。
  • “考拉”型
     按时来上课,但课上课下一动不动,没有主动性。

这个女孩是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的结合体:愿意学、有能力,只是没遇到对的人引导她用对的方式去学习。

教育之难,究竟难在何处?

用一句话概括:书易教,人难育

知识的传授依赖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孩子,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这个女孩,显然是幸运的。她的父母给予她足够的空间和信任,不焦虑、不逼迫,她才得以保有内在的稳定与对学习的自然好奇——这,尤为可贵。

教育,不该靠“运气”,教育制度需要深思

现实中,很多孩子的人生走向,靠的只是“运气”:

  • 能不能投胎在一个“好家庭”?
  • 上学时能不能遇到“好老师”?
  • 关键时刻能不能遇到“贵人”?

但教育,不该靠“拼运气”,这让我一直思考:

  • 教师如何选拔?
  • 教学能力如何提升?
  • 教学质量如何评估?
  • 教师如何持续成长?

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制度的设计。

写在最后

学外语,看似是在学语言,实则是在训练思维方式,打磨认知体系。而认知与习惯的形成,从来不只靠课堂,更仰赖环境、积累与持续实践。

每次遇到那种愿意配合、愿意成长的学生,我都由衷感到欣慰,他们让我坚信——教书只是形式,育人才是本质。这个社会不缺“教书匠”,缺的是“育人”——育人的意识及支持育人的环境。

我曾看到过“提分干货”贴,列了几十条技巧,点赞上千。我还是忍不住在底下留了句:“考完后怎么办?” 那条评论瞬间被淹没,但我始终觉得——真正的教育,不该止步于考试,而是要着眼于人的长远成长。如果我们能将“育人”铭记于心,那么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会很享受也会很感激目前我们正在经受的一切,也会少许多无畏的焦虑,多一些清醒和坚持。

#英语学习 #教育思考 #教学实录 #家庭教育 #初中英语 #外语教学 #语感培养 #育人之道 #学习方法 #家长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