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不少“德语自学求助”的帖子,作为一个三十多岁才开始学德语、一路摸爬滚打到C1的老母亲,我真的忍不住想说几句:自学到底靠不靠谱?语言到底怎么学才有效? 我用亲身经历的血泪史,来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给正在迷茫中的你一点方向和勇气。
起步:自学的信心vs现实的耳光
我是三十多岁开始学德语的,起初报了一个零基础入门班。因为有较好的英语和葡萄牙语基础,学起来并不困难,甚至一度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天天学这些“低级的语言”干嘛?!毕竟在我的周围都是些“高级知识分子”,英语几乎是他们的第二母语,日常交流并无障碍。但我很快意识到:生活在德语区,不会德语,会处处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比如妈妈们聚在一起聊天,如果你能随口插上一句,话题就能自然展开,生活也会多出很多乐趣。于是我决定自学。
网络资源极其丰富,我找好了学习材料,每天定时听课,一路自学到了B1。语法对我来说并不难,我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于是跳过A2,直接报名了B1课程。但现实很快泼了冷水——课堂上完全听不懂,连老师布置的任务都不明白,想问问题却张不开嘴。老外的课堂强调合作学习,我常常茫然不知所措,连老师问我“需要帮助吗”都不知道怎么回答。看着别人兴高采烈地聊天,羡慕的同时更多的是郁闷。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坚持上课,完成了B2.1,作业也认真写,虽然写完就忘。后来转入大学的外语教学部学习,被分到B1.2,我以为这次能轻松跟上,结果发现只能听懂50-60%。课堂讨论依然让我痛苦不堪,偶尔回答出别人不会的问题,倒能赢得刮目相看。虽然每次测验成绩都不错,但课堂体验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擅长学语言。
转折:遇到“世界上最最最酷的外语老师”
因为口语打不开,学完B2.2后,我没有选择继续C1,我决定从A2.1重新开始,尽管之前带我的老师认为我有能力继续往上学习,还鼓励我勇敢一点。我被分到了A2.2班,这一次遇到了有生以来最酷最酷的外语老师。班上学生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各国,还有几个亚洲人,整体素质很高,课堂紧凑高效,25个人没有一个人一分钟闲着,连不会的单词也不能拿手机查,而必须去“问”。不会问的,老师会一句一句地教你说。这一轮下来,我终于能开口说话了。
带孩子、工作之余,每周一次的德语课成了我最期待的时光。课程结束前,我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折了一只向日葵送给她,上面写着“献给世界上最最最酷的外语老师”,她激动得把我紧紧抱住。那一刻我意识到,能做一个几十年如一日而热情丝毫不减的外语教师是多么有魅力的一件事!
此后,她开什么课我就上什么课:B2、C1、B1/B2 Sprachkompetenz、A2.2的学期课、强化课……甚至为此和教学秘书理论,争取到进入她班级的机会。可以说,是她让我真正体会到把一件“味同嚼蜡”的事做到极致的魅力!
外语学习的文化差异:我们为什么开不了口?
走出国门才发现,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其实很少。南美几乎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天下,欧洲各国都有自己的语言。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自内心地感到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伟大,实在是太太方便了!
可令人惊讶的是,哪怕在加油站的小卖部,一个自认为不会英语的售货员一旦开口也比我们这些学了几十年的说得地道得多。一位本地同事去瑞典交流,本想借机练练瑞典语,结果发现连街头乞丐的英语都比他好。
这让我意识到:西方人与中国人在语言能力上确实存在差异。
外语课堂的差异:理念决定方法
西方外语课堂的核心理念是:Sprache ist Sprechen(语言就是说话)。他们的课堂设计围绕“开口”展开,学生能啪啦啪啦地说个不停,哪怕语法不完美也无妨。反观亚洲,尤其是中国、日本、韩国的学生在外语课堂上往往最安静。
文化因素、语言能力都影响着表达欲望,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理念不同。语言的本质是交流。只靠自学,哪怕语法再扎实,也违背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真正的学习必须通过互动、通过说,哪怕磕磕绊绊。
一次无意中与某语言机构的一位负责人交流,她说:“语言一定要在开心放松的氛围中才能学好。” 我深以为然。因为有氛围,人们才愿意开口,语言才能真正被激活,所以开口是语言学习的前提。
教育理念的差异:我们在考知识,他们在考应用
我们的试卷包括音标、选择题、完型填空、阅读,偏重的是具体的知识点,而西方的试卷则是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四项,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虽然他们语法掌握不如我们,但交流毫无障碍。我曾在某语言机构测试时,因语法掌握精准让考官惊讶,但这并不能掩盖我口语表达的短板。
学习条件的差距:沉浸式体验 vs 应试教育
西方学校除了注重课堂交流,还常常设有语言交换伙伴项目,甚至会安排“项目周”,让学生直接到目标语言国家进行“沉浸式学习”。比如学意大利语的学生会被带到意大利去度过一到两周,学法语的去法国,学英语的则去英国。在欧洲大陆,跨国旅行并不困难,因此这样的学习机会对他们来说相对容易实现。而反观我们,大多数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几十年来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但我们的外语教育相比几十年前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孩子们仍然在被“摧残”,这实在令人痛心。
回到最初的问题:外语适不适合自学?
自学确实能帮助我们打好语法和词汇的基础,但真正让语言鲜活起来的,是交流的场景与氛围。对大多数人而言,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往往是置身于有互动、有参与的课堂。语言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敢于开口的旅程。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
如果你正在自学一门外语,不妨问问自己:有没有真正说过?有没有在一个让你愿意开口的环境里练习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许正是时候重新思考你的学习方式。
#德语学习 #外语自学 #语言学习方法 #德语口语 #成人学习 #留学生活 #语言文化差异 #学习成长 #自学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