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那些令人头疼的假期—教育假期

前段时间在某书上看到一个高热度的帖子:38岁海外博士想回高校,底下的评论高达数百条,整篇帖子弥漫着一股无奈和失落的情绪,让人感觉一切都无望了。制定这些政策的人出于什么考虑,咱也不去臆测了。

最近无意间和朋友聊起职场文化,他提到国内35岁现象——35岁面临被辞退,之后再找工作的难度极大。尤其是最近两年,许多35岁左右甚至不到40岁的人被裁掉,而其他公司招聘时,年龄限制又极为苛刻。这让我不禁思考:35岁以上的职场人该往哪儿去?

我也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许多老一辈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都是在40岁左右时开始创业。原本以为,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手握大量资源,看到了问题所在,孩子也已长大,自己正值壮年,正是承担社会责任、开启创业的最佳时期,难怪“四十无惑”呢!可现实却是,更多的创业者是被逼无奈,别无选择才走上这条路的。毕竟,像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终究是少数,绝大部分人最后不得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可那些35岁以上的职场人被裁了,活儿谁来干?政府正在鼓励人们生孩子,到底是因为劳动力短缺还是内需不足?

就像城市建设一样,新盖的楼房住不到10年就问题重重——下水道堵塞,曾经令人羡慕的宽敞的悬挑阳台,如今被楼上的住户当作垃圾场;当初精心规划的山水家园,已变成无人看管的停车场,外墙也逐渐破败、支离破碎。至今还记得一位老专家听说我们的房子建于半个世纪前时的惊讶,他甚至忍不住敲了敲墙砖,感叹质量之坚固,而他们单位的*宫苑小区不过才10年,已是满目疮痍。这让我忍不住想聊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欧洲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垃圾分类回收、二手市场繁荣、办公耗材能省则省,打印纸一定会正反两面用到极致。就连社交文化也体现出节约精神,比如参加聚会,走的时候带走剩余的食物,甚至朋友不要的汉堡也有人会打包带回去。这在他们看来再正常不过,丝毫不会感到尴尬。相比国内,有人会把这视作“抠门”,觉得脸上挂不住。更不可思议的是,有人会花掉一个月的工资请人吃一顿饭。

欧洲社会的“抠”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对人的利用上。他们会充分挖掘每个人的价值,一直把你“榨干”到65岁,甚至还在计划进一步延长退休年龄。在国内,35岁就被淘汰的职场“废品”,怎么可能再使用30年?!这里就不得不提他们的精明设计,如教育假期。

之前提到的他们每年有一半时间在休假,这本身就是精心策划的一环。而教育假期则是另一项长达2~12个月的职业过渡政策,专门用来帮助职场人进行职业技能提升或转换。如果你对当前的工作感到不满意,想换个方向发展,你可以申请这个假期,期间去学习任何你感兴趣的技能,同时还能拿到继续教育津贴。

比如,我之前的邻居在某知名汽车组装厂负责喷漆机器人的维护。他从学徒时期就做这份工作,虽然收入不错,夜班还有额外补贴,但对他而言工作已毫无挑战性。于是他申请了教育假期,花了8个月学习编程,最终顺利转行。那时他已经35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再次见到他时,他兴奋地告诉我们,他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虽然工资比以前低了不少,但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同事也很友好。还有一个比我们年长10岁的同事,因为觉得工作枯燥,在45岁时申请了教育假期学习按摩,最后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单位。

教育假期是什么

教育假期,是政府为支持职场人职业发展而设立的制度,允许雇员暂时离职接受教育或培训,在此期间保留雇佣合同,同时可以领取劳动提供的继续教育津贴。培训时长四年内不超过12个月,可以连续使用或分段使用,每次不低于2个月。对于雇主而言,因员工具有更高的水平而受益;对于雇员,可以仍然留在原公司工作。

  • 申请条件
  • 在假期开始前至少在现公司连续工作6个月,并缴纳失业保险,和雇主签订教育假期协议。
  • 必须参加正式的教育课程,如大学课程、语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
  • 课程时长每周至少20小时,若家里有7岁以下的孩子,则只需16小时
  • 补助金额
  • 等同于个人的失业救济金,但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

这一制度不仅可以帮助雇员提升职业技能,进行职业转换,同时也使企业能够持续利用人才资源,而不是简单地裁员、淘汰。对比来看,国内35岁以上的职场人被无情抛弃,而在西方他们被视为仍具备价值、可以继续学习和适应新岗位的群体。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也许才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真正的差距。#职场 #35岁现象 #职业发展  #教育假期  #可持续发展

你认为35岁现象在国内是否会有改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2人评论了“欧洲那些令人头疼的假期—教育假期”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